每年四到五月,正值螢火蟲大發生時期,夜晚的頭城休閒農場迎來最浪漫的自然奇觀—螢火蟲繁星點點地閃爍,為森林披上一層夢幻微光。
這段時間正值螢火蟲的活躍季節,成蟲羽化、求偶,短暫卻璀璨地展現生命的光輝。
農場內可見多種螢火蟲,其中擬紋螢、紅胸黑翅螢、小紅胸黑翅螢等,以特有的閃爍頻率在低矮草叢與溪邊交織光點;黃緣螢、山窗螢與紋胸黑翅螢則多活動於林間,微光在枝葉間游移,如同流動的星河。
每種螢火蟲的發光特徵各異,讓頭城休閒農場成為一座充滿節奏與變化的光之劇場。
隨著都市化加速,螢火蟲的棲息環境正逐漸消失。牠們對生態條件極為敏感,不同種類的螢火蟲棲息於水田、池塘、濕地、森林及灌叢,但這些環境因開發與農地利用改變而縮減。此外,光害污染干擾螢火蟲的求偶訊號,氣候變遷則影響水文與溫度變化,連帶使螢火蟲幼蟲的主要食物──螺類與小型無脊椎動物數量減少,進一步衝擊族群存續。在種種壓力下,螢火蟲的數量日益銳減,讓人們愈來愈難見到這片夜晚的微光。
頭城休閒農場,座落於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中,為螢火蟲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地。農場秉持著對環境友好的理念,採用無化肥、無農藥的農作方式,減少對土地和生態的負擔,為自然界提供更為潔淨的空氣與水源。此外,農場遠離都市喧囂,光害極少,這使得頭城休閒農場成為螢火蟲繁殖的理想場所。
頭城休閒農場雖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,仍積極採取一系列具體的保護措施,以維護螢火蟲的生存條件並進行棲地復育。
農場利用當地菇農的次級原料菇包,結合農場內部循環的有機質、落葉、羊糞及牛糞等天然資源,打造適合螢火蟲生長與繁殖的環境。這些措施不僅改善了土壤質地,還提供螢火蟲幼生階段所需的腐植質層,進而促進其族群的穩定發展。
此外,這項棲地復育計畫也納入農場的志工服務,讓企業團體及來訪遊客能夠親身參與生態保育行動。透過這些努力,農場不僅提升了生態環境的永續性,也讓每位參與者深刻體會環境保護的重要性,共同為螢火蟲的未來盡一份心力。
為確保螢火蟲棲地維護建立在科學基礎上,頭城休閒農場特別邀請臺灣螢火蟲專家吳加雄博士進行專業指導。他初步評估農場環境,確認適合螢火蟲棲息與繁衍的區域,並透過科學調查記錄物種分布與數量,為棲地復育提供關鍵數據。
此外,吳博士協助農場團隊運用當地菇農的次級原料菇包,結合農場內的有機質天然資源,優化土壤環境,調整土壤的碳氮比,營造適合螢火蟲幼生期發育的腐植質層,提升復育工作的成效。
除了目前網站介紹的六種螢火蟲,吳博士的調查仍在持續進行,研究中也發現了更多螢火蟲的蹤跡,如大場雌光螢、橙螢、黑翅螢等,顯示農場的環境對螢火蟲多樣性具有重要價值。
為進一步推廣環境教育,他也定期回到農場監測螢火蟲生態,並開設專業課程培訓導覽員,使其能夠精準傳遞螢火蟲知識,帶領遊客學習正確的賞螢方式,讓生態旅遊與保育工作得以並行發展。
為了讓遊客不僅能欣賞螢火蟲的光影之美,更能深入了解其生態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,頭城休閒農場特別培訓專業導覽員,將科學知識轉化為生動的導覽內容。
在夜間導覽中,遊客將在導覽員的引領下,沿著緣溪步道走入微光森林,在低光害的環境中,靜靜觀察螢火蟲閃爍的光點。導覽員除了介紹不同螢火蟲的物種特徵,還會透過互動解說,帶領遊客思考如何從日常生活中落實環境保護,減少對生態的干擾。
透過這樣的生態體驗,農場希望不僅保育當地的自然資源,也讓夜觀螢火蟲活動成為連結地方發展與生態旅遊的重要環節。這不僅是一場視覺與知識的饗宴,更是一堂生態教育課,讓螢火蟲的微光轉化為珍貴的公共財,為環境永續與在地觀光創造雙贏的價值。
由於照片版權限制,請點擊連結前往「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」網站查看螢火蟲照片,感謝您的理解。
學名:Luciola curtithorax
四月至六月的夜晚,擬紋螢在森林與草叢間閃爍微光,是臺灣常見的陸生螢火蟲之一。成蟲體型較小,雄蟲約 6 至 8 毫米,雌蟲大小相近,前胸背板呈現橙紅色,並帶有明顯的黑色斑點,是其主要辨識特徵。翅鞘則為黑色,在夜間飛行時,發出黃綠色的複雜脈衝閃光,與其他螢火蟲交織出多變的光影節奏。擬紋螢的幼蟲為陸生,棲息於落葉層與潮濕土壤中,與環境密切共生。
學名:Luciola filiformis
紋胸黑翅螢,又名紋螢,通常在四月至七月間活躍,是一種體型小巧的螢火蟲。雄蟲的體長約為 5 至 7.5 毫米,雌蟲則稍微小一些,並且無翅。它們的前胸背板呈橙黃色,並帶有黑色斑紋,翅鞘為黑色。紋胸黑翅螢的亮點在於其高頻閃爍的黃綠色光,這種光頻與其他螢火蟲明顯不同,讓它在夜晚的草叢或樹叢中格外顯眼。紋胸黑翅螢的幼蟲可能是陸生,並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。雌雄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翅膀,雄性具有翅膀,而雌性則無翅,這也是識別的關鍵特徵之一。
學名:Luciola kagiana
紅胸黑翅螢通常在四月至六月之間活躍,成蟲體長介於 10 至 15 毫米之間。雄性與雌性體型相似,前胸背板呈粉紅色,翅鞘為黑色。它們的閃光呈現黃色或橙紅色,閃爍的光點在夜晚的草地或開闊區域中尤為明顯。這種螢火蟲通常活躍於陸生環境,並以其獨特的粉紅色前胸背板作為主要識別特徵,無論在白天還是夜間,都是十分容易辨認的。
學名:Luciola satoi
小紅胸黑翅螢是台灣螢火蟲的一個較小型品種,雄性成蟲體長約 6.5 至 10 毫米,前胸背板呈桃紅色,翅鞘為黑色並帶有不明顯的短毛。它們的腹部末端擁有兩節乳白色的發光器,第一節呈長橢圓形,第二節為半圓形,這些特徵與紅胸黑翅螢相似,但體型較小。牠們的光線為黃綠色,並具有閃爍的特性。小紅胸黑翅螢活躍於四月至七月,並多棲息於山區的路旁,為較少見的螢火蟲物種,數量相對稀少。
學名:Pyrocoelia praetexta
山窗螢是台灣體型最大的螢火蟲之一,雄性成蟲體長約 17 至 22 毫米,雌性則稍大,體長可達 26 至 28 毫米。它們的前胸背板呈橙黃色,翅鞘為黑色帶黃邊,這些鮮明的特徵使它們在夜間十分顯眼。活躍於九月至十一月的秋季,山窗螢發出的黃綠色光具有連續閃爍的特徵,成為辨識的關鍵。牠們多栖息於陸生環境,並在秋季夜晚最為活躍。
學名:Aquatica ficta
黃緣螢是水生螢火蟲的一個代表物種,雄性成蟲體長約 7.6 至 8.8 毫米,雌性則稍大,體長可達 8.9 至 9.0 毫米。牠們的前胸背板為橙黃色,翅鞘呈深棕色或黑色,並帶有明顯的黃色邊緣。黃緣螢的活躍季節主要集中在三月至四月,以及八月至九月,通常在夜間活動。牠們發出黃色的閃爍光,並栖息於水域附近。它們的黃色翅緣是其重要的辨識特徵,這使牠們在昏暗的水邊格外引人注目。
特別感謝 吳加雄博士 駐場輔導本計畫( 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、SSC物種存續委員會台灣螢火蟲專家代表、亮點生態公司總監)
本網頁介紹的是頭城休閒農場的螢火蟲生態復育基地計畫
該計畫由農業部補助,並由台灣經濟研究院輔導,參與「113年循環農業業界參與計畫補助」(計畫編號:113農科-14.3.1-永-04)
免責聲明/ 本處所載之資料僅供教育及參考之用,無意侵犯任何版權或相關權益。如有不妥之處或資料錯誤,敬請見諒,並請隨時聯繫我們,我們將儘速查證並適當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