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字與圖片排版
圖片描述

生態方舟:循環與永續共築的植生牆

頭城休閒農場與林業試驗所台北植物園攜手合作,運用專業的植物繁殖與養護技術,共同推動「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」,在農場內建構宜蘭特色的垂直綠化植生牆。透過植物園的技術支援,確保這些珍貴的原生植物能夠在農場中穩定生長,進而提升物種存續的可能性。
此外,植生牆的栽培介質採用農場內循環系統,透過自然分解與有機質回收,提供植物所需的養分,打造低環境衝擊的永續生態系統。這樣的設計不僅減少外部人力資源的依賴,更讓植生牆能夠長期自給自足,成為異地保種的理想環境。
這座植生牆不僅是一項保育行動,也是開放給大眾的生態學習場域。透過參觀與解說,遊客能夠近距離觀察臺灣原生植物的多樣性,了解其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,進而提升對本土植物保育的認識與支持,讓更多人關心並參與守護這片土地的綠色未來。

文字與圖片排版

當植物瀕臨滅絕,人類該怎麼辦?

想像一下,如果有一天你熟悉的森林消失,許多珍貴的植物物種不復存在,這將意味著什麼?不只是少了一片綠意,更可能影響糧食供應、藥物來源,甚至改變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。而這樣的危機,正在我們的世界悄然發生。

全球約四分之一的植物正面臨生存威脅,氣候變遷、棲地破壞、過度開發等因素讓它們的生存空間日益縮減。面對這場生物多樣性的危機,科學家提出了「植物方舟計畫」,希望能透過「異地保種」(ex situ conservation),為這些植物建立一個避風港,確保它們的基因得以延續,等待未來回歸大自然的一天。

圖片描述
文字與圖片排版
圖片描述

為什麼不能讓植物待在原地?

有人會問:「既然植物原本就生活在大自然,為什麼不直接在原地保護它們?」 確實,「原地保護」(in situ conservation) 是最理想的方式,讓植物繼續在自己的棲地繁衍生息。但現實並不總是那麼美好——森林砍伐、都市開發、極端氣候變遷,即使是在自然保護區內,也難以保證植物能夠安然存活。

這就是為什麼「異地保種」成為關鍵策略之一。透過植物園、種子庫、植生牆、人工培育等方式,我們為瀕危植物做基因備份,不僅確保它們不會絕跡,還能為未來的復育和回歸棲地提供可能性。

文字與圖片排版

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:為未來播下希望的種子

「植物方舟」的概念,就像挪亞方舟拯救動物一樣,為植物搭建一座生存堡壘。在國家植物園與各大保種基地,研究人員正努力收集與、保存珍稀植物,建立一個能夠適應未來環境變遷的植物庫存。

這不只是科學家的責任,更是所有人都可以關心的議題。因為當植物消失,人類的未來也將變得岌岌可危。我們能做的,除了支持這些保種計畫,也可以從自身做起,關注環境、減少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,讓地球上的每一株植物,都有機會繼續生長茁壯。

拯救植物,拯救未來——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行動,而我們,正在方舟上前行。

圖片描述
文字與圖片排版

綠化科技:植生牆的設計、灌溉與施肥系統

基本規格

這座植生牆長12公尺、高2公尺,充分利用垂直空間來種植臺灣原生植物。總計栽種400餘株,全部為臺灣原生種,其中超過九成來自宜蘭在地,涵蓋20多種植物,從濱海植物到適應潮濕環境的蕨類,依據不同的生長特性進行位置規劃。隨著四季更迭,植生牆展現不同風貌,體現宜蘭自然生態的多樣性。

灌溉系統

為了維持植栽的生長與考量天氣變化,灌溉系統每日兩次自動澆灌,每次50毫升,每日平均耗水約20公升。此系統採用台北植物園省水智能技術,能夠根據植物需求調整水量,確保水分供應穩定,同時降低人力維護需求。每日澆灌時間僅2分鐘,即可維持植栽的最佳生長條件。

施肥系統

液體肥料施肥系統採用自動化技術,可依據植物需求提供適當的養分,並結合灌溉系統運作,能有效率且精準地提供植栽生長肥分。植生牆的主要養分來自農場內部循環資源製成的有機堆肥,這不僅能提升土壤質量,也減少對外部資源的依賴。整體設計以低干預、高效率為原則,使植生牆能夠在最小化人力維護的情況下,持續發揮生態與景觀效益。

圖片描述
文字與圖片排版
圖片描述

多樣化的原生植物,共享自然之美

當你站在這面頭城生態方舟植生牆前,是否曾好奇這些綠意盎然的植物從何而來?它們不只是裝飾,而是臺灣原生植物的縮影,承載著生態多樣性的故事。透過這座生態牆,我們邀請你走近認識這片土地的生命力,觀察葉片的紋理、感受四季的變化,發現植物如何適應環境並與周遭共生。

每一株植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,也是我們共同守護的對象,希望這道綠牆不只是風景,更能讓你對臺灣原生植物產生興趣,進而關心環境,與我們一起守護這片綠色未來。

圖片置中與備註
植物分區示意圖

植物的擺放大致依照上圖所示,從較多樹蔭的區域延伸至較多日照的區域。然而由於部分植物可互相遮蔽,實際位置可能與圖示略有出入,敬請見諒。

錨點範例(手機適配) 看植物分類

植生牆特色植物介紹

全日照植物

臺灣蘆竹

臺灣蘆竹

學名:Arundo formosana
禾本科多年生草本,原產於亞洲溫帶至熱帶水岸,臺灣各地溪流、池畔常見。植株高大,地上莖挺直,具竹節,葉片線狀披針形,夏秋開花,圓錐花序呈掃帚狀。 適合溫暖濕潤環境,陽光充足時生長旺盛,常作為護岸植物防止水土流失,也能提供動物棲息地。斑葉種具觀賞價值,與水生植物搭配能美化水岸。竹稈可製簧片,纖維可作紙漿,人造絲原料,嫩枝葉則可作為牲畜飼料。桃園市蘆竹區因早期蘆竹生長茂密而得名。

臺灣大戟

臺灣大戟

學名:Euphorbia formosana
大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侷限分佈於臺灣少部分低海拔區域。其莖為一年生,直立,無毛或在葉基部處稍具毛。葉呈線狀披針形,長5至12公分,頂端鋭尖,基部逐漸狹窄,邊緣平滑。花序為聚繖花序,花朵小,雄花有黃色花藥,雌花具光滑的卵狀圓形子房。果實為小型蒴果,表面光滑。

花蓮澤蘭

花蓮澤蘭

學名:Eupatorium hualienense
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宜蘭與花蓮海岸地帶。其莖部直立,長50至150公分,頂端可分枝,分枝呈斜上升狀,基部無毛,頂端則為柔毛。葉子有短葉柄,形狀為寬卵形,厚實,葉面呈5至7對側脈,葉頂鈍或稍尖,葉基淺心形或圓形。下部的葉片較小,邊緣呈鋸齒狀,葉背表面具有腺點。花序為緊密的圓錐花序,花頭多,具有筒形花冠,花色為白色,果實為黑色的瘦果,並且有稀疏的毛。花蓮澤蘭可與類似物種區分,特徵主要在於花頭數量和葉片基部形狀。

扭鞘香茅

扭鞘香茅

學名:Cymbopogon tortilis
禾本科多年生草本,分布於臺灣、中國大陸、菲律賓等地,喜陽光充足、排水良好的土壤或岩壁。葉片細長,揉搓後有香甜氣味,常用於東南亞料理,亦有草藥用途。花序呈扭曲狀,莖高達120公分。

蔓荊

蔓荊

學名:Vitex rotundifolia
唇形科的灌木植物,通常生長於臺灣的海岸沙地或礁岩。其枝條匍匐並在節處生根,幼枝密被毛,逐漸變為無毛。葉片多為單葉,呈倒卵形或長橢圓形,表面綠色,背面灰白,葉緣全齒。花序為頂生聚繖花序,花朵紫藍色,萼片呈杯狀,花冠五裂,雄蕊突出。果實為亞球形,直徑約0.5公分。

臺灣百合

臺灣百合

學名:Lilium formosanum
臺灣特有的百合科多年生植物,廣泛分布於低海拔至高山地區。其花朵呈喇叭狀,花期通常從4月到9月,花瓣可以持續開放約7到10天。臺灣百合不僅在野外常見,還被栽培作為切花,成為臺灣重要的經濟作物。此植物在臺灣具有文化和經濟價值,並且以其美麗的花朵而廣受喜愛。

半至全日照植物

傅氏鳳尾蕨

傅氏鳳尾蕨

學名:Pteris fauriei
鳳尾蕨科,主要分布於臺灣低至中海拔山區及海濱礁石地帶,耐風耐鹽,適應力強,常見於潮濕的林下或岩壁縫隙間。葉片為二回羽狀深裂,略帶光澤,邊緣微反捲,孢子囊群沿葉緣排列,有助於適應惡劣環境。其種小名為紀念法國傳教士佛里神父(Urbain Jean Faurie),他在臺灣進行植物採集,發現並命名許多新種,對臺灣植物分類有極大貢獻。

海岸擬茀蕨

海岸擬茀蕨

學名:Phymatodes scolopendria
水龍骨科,為多年生草本植物,廣泛分布於西太平洋和南太平洋的熱帶海岸地區,在臺灣的東部與南部海岸較常見。其根莖粗壯且匍匐生長,外表覆有黑褐色鱗片,耐高溫與乾燥,適應日照或半日照環境。常見於海岸礁岩或珊瑚礁地帶,可作為地被植物栽培,亦適合庭園造景,幼株可作盆栽觀賞,葉片亦可用於插花材料。

臺灣三角楓

臺灣三角楓

學名: Acer buergerianum var. formosanum

為臺灣無患子科的特有種,分布於北部少數山區,屬落葉小喬木。樹幹直立,枝條光滑,葉片掌狀三裂,紙革質,對生,葉背灰白,秋季轉黃或紅褐色。春季3–4月開黃綠色小花,果實為翅果,7–9月成熟呈黃褐色。適應全日照或半日照環境,幼樹耐陰,耐寒性強,喜溫暖濕潤氣候,適合偏酸或中性土壤,根系耐濕。冬季落葉後可修剪整枝,以播種、扦插或高壓繁殖。

馬蘭

馬蘭

學名:Aster indicus
菊科紫菀屬的常綠多年生草本,原產於東亞溫帶至熱帶地區,臺灣主要分布於低海拔山區及平地的潮濕環境。植株具有匍匐莖,株高約30至70公分,葉片卵形或長橢圓形,邊緣鋸齒狀,花朵為藍色或粉紅色,花期從夏季至秋季。馬蘭喜全日照至半日照環境,對土壤要求不高,且能耐寒。在春季施肥並在夏末進行強剪可促進新芽的萌發。此植物廣泛應用於花壇、盆栽以及公園或農田的植被營造,並且是小灰蝶的食草植物,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。

巴陵石竹

巴陵石竹

學名:Dianthus palinensis
為臺灣特有種,屬石竹科。它主要分布於桃園復興鄉巴陵山區至新竹尖石後山、玉峰和秀巒地區。花期從春季至秋季,夏秋兩季為盛開期。此植物亦被泰雅族稱為“母親花”,被譽為臺灣的原生康乃馨。

石薺薴

石薺薴

學名:Mosla scabra
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,廣泛分布於東亞地區,包括日本、韓國、中國、臺灣和越南。其全株散發香氣,民間有用其香氣沐浴以舒緩皮膚不適的傳統,俗稱痱子草。此植物的香氣成分隨地區而異,具有抗菌、抗病毒、抗發炎等活性。近年來,宜蘭雙連埤地區生產的石薺薴因富含沉香醇,成為國內外市場的熱銷香草,並應用於香水和芳療產品中。

半日照植物

三白草

三白草

學名:Saururus chinensis
三白草科,為臺灣原生種植物,主要分佈於臺灣平地至低海拔山區,生長於池潭、水田、溝渠等濕地;三白草的命名與春季開花時,植株上位葉片有2或3片葉片變白。它產於基隆、台北、新竹郊野等地,也可見於中國、韓國、日本、琉球、中南半島、菲律賓、印尼等地。這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白色總狀花朵,並以其腥味著稱。

金花石蒜

金花石蒜

學名:Lycoris aurea
石蒜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,分布於臺灣、日本及中國大陸等地,生長於陰濕的山坡地。其花朵為鮮黃色,盛開於夏季,花型呈長披針狀,且具倒披針形花瓣。金花石蒜的鱗莖具有毒性,但可提取石蒜鹼用於醫藥,且其澱粉可應用於工業。

臺灣金絲桃

臺灣金絲桃

學名:Hypericum formosanum
屬金絲桃科,原產於臺灣北部山區。常見於河岸及潮濕岩壁,為常綠灌木,最高可達30公分。花朵黃色,雄蕊金絲狀,花期初夏。適合半日照、高濕環境,常用於庭園和盆栽裝飾。

田代氏澤蘭

田代氏澤蘭

學名:Eupatorium clematideum
是臺灣特有植物,分布於山麓及海拔1,500公尺以下的陰涼環境。其葉呈披針形,花為白色或微紅的管狀花,花期從四月到九月。此植物是多種蝴蝶的食草,亦為蜜源植物。當地泰雅族會將其葉片捶碎後敷於傷處,作為治療外傷的民間療法。

崖薑蕨

崖薑蕨

學名:Aglaomorpha coronans
水龍骨科連珠蕨屬,常見於低海拔地區。其根莖為匍匐狀,與多數著生蕨類不同,橫向生長,密被棕褐色鱗片。主要附生於高位樹幹或岩石上,以獲取充足陽光。年長植株的根莖會逐漸增粗,甚至可與老薑相比。臺灣約有八百種蕨類,崖薑蕨僅次於山蘇,為與臺灣人最親近的蕨類之一。

耐陰性植物

水鴨腳

水鴨腳

學名:Begonia formosana
秋海棠科秋海棠屬,是臺灣特有種植物,主要分佈於低中海拔的陰濕環境,常見於溪谷或步道旁。其葉子不對稱,具有不規則的深淺裂片,形狀像水鴨的腳掌,故得名。此植物雌雄異花,花色為粉紅色。葉柄和莖含有蟻酸及水分,味道酸鹹,曾被稱為“野外酸梅汁”,可用來解渴,但不宜多食以避免胃腸不適。水鴨腳喜好林緣高濕度的環境,夏天需遮陰,並且需排水良好的富含有機質土壤。繁殖上可透過扦插進行。這種植物適合用於水土保持,作為地被植物廣泛應用於陰濕的山野道路旁。

臺灣山菊

臺灣山菊

學名: Farfugium japonicum var. formosanum
臺灣特有的多年生草本植物,主要分布在海拔100至2,000公尺的山區,如陽明山、頭城雪山尾稜等地。這種植物具有腎形葉片,葉緣波浪狀並具鋸齒,花期在秋冬季節。花梗上有黃色的雌性舌狀花和深黃色的兩性管狀花。

白鶴蘭

白鶴蘭

學名:Calanthe triplicata
又名白花根節蘭或三褶根節蘭,是一種多年生常綠地生蘭,具有假球莖。此植物需要遮蔭生長,花為白色,密集生長,花期在北半球通常從5月到8月,南半球則在10月至翌年2月間。白鶴蘭主要分布於低海拔山區,並且在澳洲有時被稱為聖誕蘭。

腎蕨

腎蕨

學名:Nephrolepis cordifolia
原產於臺灣與澳大利亞北部、夏威夷和亞洲等地,具有適應力強的特性,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,於林下或全日照環境都能生存。其葉長30至70公分,因孢子囊形狀像腎臟而得名。腎蕨是良好的插花材料,也具取水功能,嫩芽及球莖可食。

毛葉腎蕨

毛葉腎蕨

學名:Nephrolepis brownii
腎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原生於臺灣及熱帶亞洲地區。高度可達60至100公分,喜好半遮陰潮濕或全日照環境,常用於遮陰地被植物或室內盆栽。葉為一回羽狀複葉,邊緣鋸齒狀。

長葉腎蕨

長葉腎蕨

學名:Nephrolepis biserrata
腎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分布於熱帶至溫帶地區。葉片呈回羽狀複葉,長1至2公尺。喜半日照、高濕環境,常見於岩壁、樹幹中。適合懸掛栽培,並可利用分株方式繁殖。

臺灣山蘇花

臺灣山蘇花

學名:Asplenium nidus
是一種大型附生蕨類,廣泛分布於臺灣、菲律賓、馬來西亞等地。其根莖短而粗壯,被覆大量氣生根。葉叢生呈蓮座狀,長1至1.5公尺,葉脈平行,邊緣具內側連接脈。孢子囊群位於葉脈上半部,排列沿脈而生。臺灣山蘇花耐陰、適應濕潤環境,常見於樹幹或岩石上。

大仙茅

大仙茅

學名:Molineria capitulata
仙茅科,為臺灣原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,又稱船仔草,具有粗短的根莖。其葉片呈矩圓狀披針形,生長在陰暗潮濕的森林底層。花序頂端彎垂,黃色花朵開放於春夏季節。此植物可作為景觀地被植物或盆栽栽培,並具有藥用價值。喜陰且耐陰,繁殖可使用種子或分株。與颱風草不同,兩者屬於不同科。

橢圓線蕨

橢圓線蕨

學名:Leptochilus ellipticus
水龍骨科,是一種匍匐生長的蕨類,廣泛分布於熱帶地區。其根莖細長,表面覆有深棕色網狀鱗片。葉片大型,變異性高,深裂狀,頂生小羽片與側生小羽片形態相似;葉柄常長於葉片,與根莖相連。葉軸在小羽片間狹窄具翅,小羽片呈披針形,先端漸尖,基部狹縮,葉脈間具有游離分叉的小脈。孢子囊群呈線形,多數連續分布,有時中斷。橢圓線蕨適應力強,常生長於潮濕環境中。

烏毛蕨

烏毛蕨

學名:Blechnum orientalis
烏毛蕨屬的一種陸生蕨類,常見於低海拔至約1500公尺的山坡地。其莖短而直立,密被線狀披針形的深棕色鱗片。葉柄叢生,長30至60公分,短於葉片,幼時基部具鱗片。葉為羽狀複葉,小羽片線狀披針形,展開角度較大,表面無毛;中部小羽片長10至40公分,寬可達1.8公分,基部下側貼生於葉軸,上側游離。葉脈平行,為游離狀,可單一或自中肋附近分叉。孢子囊群沿中肋兩側呈線形,自基部幾乎延伸至葉片頂端,囊蓋極為狹窄。

植生牆上的植物可能會根據季節變化進行更替,實際展示的植物種類可能有所不同,敬請見諒。

本網站介紹的 方舟植生牆,使用 「原生植物風格節水植生牆模組設置技術」,此技術為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 之技術移轉案。
特別感謝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 李俊緯 助理研究員 專家技術指導本案
本計劃由農業部補助,台灣經濟研究院輔導,參與「113年循環農業業界參與計畫補助」(計畫編號:113農科-14.3.1-永-04)

照片來源/ 官健維攝影、台灣生物多樣性網路 - https://www.tbn.org.tw/、iNaturalist - https://www.inaturalist.org/

參考資料來源/ 臺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 - https://tai2.ntu.edu.tw/、 臺灣景觀植物介紹 - http://tlpg.hsiliu.org.tw/
教育大市集 - https://market.cloud.edu.tw/、 臺北典藏植物園 - https://www.future.url.tw/、 台北植物園 - https://tpbg.tfri.gov.tw/

免責聲明/ 本處所載之資料僅供教育及參考之用,無意侵犯任何版權或相關權益。如有不妥之處或資料錯誤,敬請見諒,並請隨時聯繫我們,我們將儘速查證並適當處理。

文字與圖片排版
輪播器範例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